**古代實用印章和藝術印章,在鑒別上具有不同的特點。鑒別古代實用印章,主要是依據(jù)印文內(nèi)容、印文字體、構圖、制法、印鈕形制以及印章質材等方面的特征,結合文獻記載和考古出土有確定年代的璽印標準品,進行考證。鑒別藝術印章,除了鑒別印章所需注意的幾個方面之外,還要看刀法的特征和其藝術的淵源等。
質材
古代印章使用的材料范圍很廣,有青銅、紅銅、黃銅、金、銀、鉛、鐵、和田玉、瑪瑙、琥珀、煤精、水晶、綠松石、木、象牙、獸骨、犀角、陶、瓷、磚等等。在秦代以前,人們制印是自由選材,“各服所好”。從秦***始,在公印范圍之內(nèi),對不同的7官員等級印章的用材有了嚴格的規(guī)定。到了漢代,這些規(guī)定進一步完善,形成制度。如皇帝的印章曰璽,皆用白玉制成;皇后、諸侯王之印質,皆用金?。ㄎ鳚h時諸侯王用黃金?。?皇太子、丞相、大將軍、御史大夫等皆用黃金?。淬~制鎏金「);秩比二千石者,皆用銀??;千石、六百石、四百石等,皆用銅印。這種用印制度,以后歷朝歷代雖稍有變化,但一直沿用到明清。而歷代私印的選材,則并不十分的嚴格。
古代公印的用材與古代職官制度有密切的關系,所以在鑒別古印時,一定要結合各朝代的職官制來判斷分析。例如,印面內(nèi)容為“軍司馬印”或“大司馬印”,系東漢、三國時的職官名稱,而所用質材如為玉質或紅銅質,這顯然是不正常的。
古代公印基本以青銅為主,紅銅印到明代才開始出現(xiàn)(黃銅印到清***始出現(xiàn))。玉質印是級別相當高的,古代只有皇帝才可使用(私印除外)。知道了印章質材與職官級別的關系,在鑒別時就可從印章的用材上發(fā)現(xiàn)一些偽造之品。
明清以來的藝術印章,屬于私印范疇,治印所用的材料主要是各類石質之材。在各類石料中,以壽山石、青田石、昌化石為佳。但是普通的壽山石、青田石、昌化石價值無幾,只有壽山石中的田黃、田白,青田石中的各種凍石和昌化石中的雞血石等才是名貴品種,價值高昂,是造假者仿冒的重點,市場上所見的偽品主要都是假冒以上三類石材中的名品。偽造假田白和雞血石的情況,在民國時期就已存在,趙汝珍在《古玩指南》中指出了這種作假的方法:
其法將普通之黃壽山、由壽山之精者,置杏干水內(nèi)煮之,約二十四小時之后取出,當其熱度未退之時,再近烈火烤之。及其已熱,急以藤黃擦之,屢屢擦烤,必至黃色,已入石內(nèi)為止。以漂白粉擦之,則為田白。”
“昌化石之偽制,只以添制雞血色為目的。其法有用火漆焊入者,亦有以朱砂漬者?;蛴眯痈伤蠛螅ㄒ约t顏色者。”
現(xiàn)在的造假技術比過去高等多了。譬如,有的采用激光技術制作假田黃,在壽山石中打入黃色,使之成田黃的顏色。這種假田黃與真田黃比起來,色澤顯得呆滯。還有的以壽山石粉加入化學劑合成,用模制成有印鈕的石章,但此類石頭難以打磨光潔。也有的用巴林石中的“福黃石”假冒田黃,外觀上兩者近似,不小心也容易上當受騙。近年來有用綠泥石假冒田黃的,綠泥石產(chǎn)于遼寧岫巖縣,實際上是蛇紋巖的綠泥石化,硬度*15度一2度,但質地晶瑩半透明,光澤上佳,手感溫潤。經(jīng)過高溫高壓處理,染成通體黃色,光彩奪目,視覺上近似真田黃,因綠泥石也有“蘿卜紋”,故一般用肉眼較難分辨。
雞血石作假的方法也有不少。有的在昌化石章上涂以硫化汞,陰干后再涂,反復數(shù)次,然后置于樹脂內(nèi)浸潰,取出晾干后,再用水砂打磨光。此類偽品粗看外貌與真品極難區(qū)別,但仔細察看,仍可見樹脂表皮毛孔粗之特征。也有的在雞血石章上添加硫化汞,血上加“血”,真中摻假。還有的在真石上加嵌“雞血”邊料,色塊形狀突元,與其他部分不能融合一體,細辨可見在嵌合處存在接縫。
現(xiàn)在市場上所常見到的偽冒昌化雞血石,主要還是產(chǎn)于內(nèi)蒙古赤峰巴林的雞血石。巴林雞血石的外觀與昌化雞血石十分相似,但白色的分布呈一條條的血筋狀,交叉縱橫,散而不聚。除了一些特別質量的以外,大多數(shù)的巴林雞血石“雞血”較暗紅,不如昌化雞血來得鮮艷,即使是色澤較鮮艷的巴林雞血石,經(jīng)過一段時間之后,顏色會逐漸變暗。所以,在“雞血”上與真正的昌化雞血石還是可以區(qū)別的。